首页  > 健康园地  > 疾病防治
潢川县第二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举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会
作者:本站 时间:2024-03-26 16:46 阅读:186

为进一步做好辖区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3月26日潢川县第二人民医院在5号楼2楼会议室对临床医生进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知识培训。

image.png

急诊科吴国强主任从“发热伴”临床特征、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如何预防蜱虫叮咬和被叮咬后的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现场授课。

image.png

通过本次培训,参会人员进一步掌握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相关知识,提升了传染病预防、诊疗及救治能力,为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01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该病简称“发热伴”,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蜱媒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02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有哪些?

传染源:羊、牛、犬等家畜为主要宿主和传染源。

传播途径:蜱是携带和传播病毒的主要媒介,蜱叮咬是病毒感染主要的传播途径。直接接触或通过黏膜接触患者或尸体的血液和血性分泌物是引起人传人聚集性疫情的主要途径和原因。

image.png

03发热伴流行有哪些特点?

该病有明显的地区性、季节性特点。病例主要集中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的农村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区聚集性,发病与当地蜱虫的季节消长基本一致。

流行季节为4-10月,6-8月为发病高峰;人群普遍易感,发病人群多为农民,发病前多有蜱叮咬或野外活动史,少数是医院诊治患者的医护人员或陪护。

image.png

04临床症状有哪些?

潜伏期一般为2-16天,平均约5-12天。

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 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

查体可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因病情危重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image.png

05预防措施有哪些?

防蜱虫叮咬和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是关键。

1、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户外劳动或旅游时,应当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黏附;不要穿凉鞋。裸露的皮肤涂抹含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的驱避剂或花露水,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2、蜱暴露后规范处理。从野外劳作或旅游回家后,应仔细检查身体,一旦发现有蜱虫叮咬皮肤,不要生拉硬拽,应尽快找专业医疗机构取出,做好消毒和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及时到相关医疗机构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时,还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3、保持环境卫生,防蜱灭蜱。保持居家环境卫生,及时清理庭院内外的杂草、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滋生。家畜、家禽等采用圈养,减少野外放牧,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寄生时可以用灭蜱的药剂进行喷洒涂抹。

4、陪护人员增强防护意识。参与护理病人的亲属等陪护人员要戴口罩、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等体液;若不慎接触应及时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前绝对不要接触自己身体黏膜部位(例如接触患者血后未洗手消毒便吸烟、摸嘴唇、揉眼睛、挖鼻子等)。

5、高危人群及早诊治。老年患者、既往有基础疾病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需早就诊、早治疗。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若规范及时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能够治愈。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随着气温的回升,蜱虫开始进入繁殖活跃期,潢川县第二人民医院提醒大家:外出时一定要警惕由蜱虫叮咬引起的疾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尤其是生活在山区、丘陵的农村地区、从事农业劳动和野外作业的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做好防护,谨防蜱虫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