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可达39℃以上)、头痛、肌肉酸痛为主。监测结果显示,我省现已进入流感高发季节。此外,冬季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还有水痘、肺炎支原体、人偏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这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相似,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公众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降低感染风险,实现多病共防。
1、积极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减少传染病相关重症和死亡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建议广大市民积极接种流感、水痘等疫苗。
2、勤洗手、讲卫生
日常注意保持手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帕、纸巾或衣袖内侧遮掩口鼻;常清理垃圾,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卫生。
3、勤通风、戴口罩
居家注意经常开窗通风,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通风不良场所,如必须前往,应科学佩戴口罩。
4、常锻炼、强体质
适度体育锻炼,保证睡眠充足,合理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5、有症状,早就医
若出现发热、咽痛和咳嗽等症状,应尽量居家休息,避免带病上班或上学。一旦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规范治疗。
二、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恶心、呕吐等,且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以腹泻为主。诺如病毒胃肠炎全年均可发生,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的流行季节,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等场所易出现暴发疫情。
1.保持手卫生
勤洗手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的关键。建议在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接触患者或处理吐泻物后,使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清洗双手、至少冲洗20秒。
2.注意饮食饮水卫生
喝开水,不喝生水,蔬菜瓜果彻底洗净,每餐食物要煮熟,尤其是牡蛎和其他贝类海鲜类食品,一定要烧熟煮透方可食用。
3.做好清洁和消毒
当家庭成员出现胃肠炎症状时,应对其排泄物和呕吐物进行规范处理,并使用含氯消毒剂对污染的物品和表面进行彻底消毒。同时,对家中的高频接触点如门把手、卫生间等定时进行消毒。
三、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泛指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事件原因多与使用燃料取暖有关,比如使用炭火取暖,另外,燃气热水器使用不当、人工煤气泄漏、汽车尾气也会造成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冬季易发生此类事件,不当使用燃气热水器是重要的中毒原因。一氧化碳中毒初期会出现较轻的头痛、头昏、心悸、恶心等症状,这时如果及时吸入新鲜空气,症状可逐渐消失。如果持续吸入会出现剧烈头痛、头昏、四肢无力、恶心、呕吐、面色潮红,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甚至出现意识障碍、昏迷,威胁生命。
1.家庭生活中煤炭要烧尽,不要闷盖,煤炉应安装较好的通风管道,并将管道与墙壁密封严实,防止一氧化碳倒灌回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2.使用燃气热水器时,不要密闭房间,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定期对燃气、煤气热水器减压阀和皮管进行检修,如发现有破损、锈蚀、漏气等问题时应及时更换。
3.不要躺在门窗紧闭、开着空调的汽车内睡觉,空调车在停驶时开空调切不可将车窗全部关闭。
4.如发现可疑患者,应迅速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至通风处,松开衣领,注意保暖,密切观察意识状态,同时叫救护车,及时送往医院抢救。
四、心脑血管疾病
寒冷季节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时期,低气温易引起血管收缩痉挛,使血流不畅,脑部、心肌、内脏的血液灌流减少,心脑血管供血供氧不足,易突发心绞痛、心脑梗塞等疾病。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在冬季要加强保暖,或减少外出。
1.注意保暖。冬春季最佳保暖温度为12-20℃,避免血管硬化的老年人因血管过度收缩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2.寒冷季节减少晨练。建议白天温度上升后出门锻炼,或者选择在家适度运动。
3.合理饮食。可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牛奶、瘦肉等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和优质蛋白的食物摄入量,科学搭配,合理膳食。
4.用药按时遵医嘱。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切不可擅自减药或停药。同时,还应加强血压、血脂与血糖的监测。一旦出现胸闷气短、胸痛、头晕、气喘等不适症状时,要及时就医治疗。
除上述疾病,对于哮喘病患者,要保持居室内温暖干燥,通风透光,勤洗勤晒被褥及衣物,避免尘螨及霉菌滋生,尽量少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对于体质较弱或有老慢支等基础性疾病患者,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疾病复发或加重。